2024-06-04

江南体育官网下载·赋能新质生产力!“智造力”驱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返回

发布时间:2024-09-08 06:33:17 来源:江南官方网站下载 作者:江南app官方网站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日均新增科技企业370家;重点产业集群深耕提升,大飞机实现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航天“一箭41星”首发、新能源汽车产量首破百万……目前,上海正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葛东波介绍,2023年,上海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94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43.9%。工业投资屡创新高,新兴动能不断增强,上海发挥制造业主战场作用,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葛东波说,上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取得新突破。生物医药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1/4和1/6,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语料和人形机器人加快布局,打造“模速空间”。2023年,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智能工厂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主阵地,目前,上海正加快对智能工厂的探索,助推汽车这一传统制造产业向新而行。

  近年来,临港基地聚焦制造全业务链数字化运作,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平台并落地应用。融合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打造“智工艺、智生产、智物流、智品质、智运营”的应用生态圈,实现工艺规划、排产、内物流运作、生产及供应商端到端打通、从而助力实现制造效能飞跃式的提升。未来,临港基地将继续推进产业高端、绿色、智能化转型升级深度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让“智慧工厂”变得越来越“聪明”。

  “上汽乘用车采用的工业机器人装备已全面覆盖了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自动化工艺流程。”上汽乘用车制造工程部总监宋政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上汽乘用车致力于临港基地的全业务链数字化运作,成功构建了一个包含“智工艺、智生产、智物流、智品质、智运营”在内的应用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智品质’这一环节,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和生产订单数据,系统能够实时对在线车辆的装配质量进行自动防错与错误报警,从而显著降低了产品质量缺陷的风险。这种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宋政说。

  临港基地只是上海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其所在的上海临港新片区构建了“6+2”的前沿产业体系,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其中规模最大、带动效益最强的产业。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披露数据显示,过去的2023年,临港智能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10万辆,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临港还正积极构建智能汽车生态,计划用五年时间,打造一座全链条、全场景、全要素的智能汽车生态城,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当前,上海正加快智能工厂建设,着力提升汽车等智能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行动”,推进“20035”工程,到2025年新建200家智能工厂、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

  今年是宝钢股份全面推进AI战略的元年。前不久,宝钢股份与华为公司签署了全领域合作协议,算力中心也已上线,探索AI大模型在钢铁行业的应用,计划涵盖炼钢、工艺控制和性能预测、新钢种研发、风险防控等多个专业领域,推动钢铁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升级。

  “汽车板产线已实现AI主操技术的应用,这项创新技术能高效处理超过800个数据和参数,并精准预测未来30分钟内工艺参数的变化趋势。” 宝钢股份冷轧厂分管智慧制造副厂长刘德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AI主操系统具备毫秒级的实时控制能力,一旦预测到参数变化,系统会立即向相关控制系统发送调整指令,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

  刘德成介绍,AI主操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产能水平,并改善了多项产品生产数据。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展示了宝钢股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葛东波表示,面向未来,上海将拓展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个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打造张江、大零号湾、临港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努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

  2023年,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创新投入实现稳步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达10%左右;上海全市财政科技支出528.1亿元、增长36.7%,其中上海市级财政支出265.3亿元,基础研究支出占比达23.6%。

  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魏陆介绍,长三角地区持续深化落实各项战略任务,努力推动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今年一季度,三省一市GDP达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5%,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实现了良好开局。比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共同构成的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稳步壮大。启动实施第二批28个联合攻关项目,其中围绕三大先导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需求,共同布局实施8个攻关项目。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矮胖瘦”的机器人,可在不同应用场景里“大显身手”。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洋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随着制造业从大规模工业制造向柔性制造和智慧制造时代的转变,产品的迭代周期正显著加快。这一转变不仅要求更高效的个性化设计,还对快速生产反馈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种快速变化的制造环境对人机互动和人机协作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李明洋表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制造业需要更加依赖智能化、自动化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个性化需求,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每12分钟就能下线一台“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轴承来自温州、伺服电机来自衢州、谐波减速机来自苏州……联合上下游12家企业,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目前已累计下线多台。

  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张镇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机器人产能占比全国超50%,赋能千行百业。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表示,“机器人+”正在更多领域为人们服务。依托“一业一策”“分级分类”“一厂多景”,上海正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预计2025年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500台。与此同时,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国家级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研发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攻关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为一体的创新生态。

  “上海积极抢占科技前沿,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表示,上海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科技布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战略决策咨询机制,制定实施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基因治疗、元宇宙、区块链等领域专项行动方案,深化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6G、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4S)等领域创新布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江南体育官网下载


TAG标签耗时:0.0024280548095703 秒